法与公益
关于我们
法治社会
亲近自然
益闻联播
少年法学院
理论学习
案例分析
在线留言
法与公益
>>
益闻联播
>>
法宣教育
>>
查看详情
公共教育评论:中国教育公益性和历史感的指针
2022-10-22 14:36:03
2022年9月29日,本文由《公益慈善学园》的热点观察栏目推出。
作者:李
勇
一、当代
笔者在大学里见过的第一尊孔子像,矗立在中国人民大学。因为这所著名大学不仅有哲学院还有国学院,后来还成立了教育学院,这些学院都很尊崇孔子,认定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。在中外教育学界享有盛誉的孔子,其实是公共教育评论家,后经过
“经典化”,成为专业教育评论家认可的教育学大师。
专业教育评论和公共教育评论互相补充,才能保证中国教育既是善的公共品又是好的专业技术作品。自古就是这样。
当今中国,在大学里像公知一样关注教育,并发表著述、关注或实施教育公益项目的学者,有四位:钱理群、陈平原、温铁军和冯象。比如,冯象教授在《漫谈法学教育》的演讲(
2009
年
11
月
9
日,清华大学法学院)中,说:“不能把教育变成一个个考试科目。”
二、古代
其实,说到教育,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当属孔子,他和冯象教授一样,并不是教育研究机构(如师范大学、教育学院、教育科学研究院、教研中心等等)的教研工作者,而是法律人,因为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,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、大法官。
法律人孔子的旅行让他变得很像教育家
——“丧家之犬”。
孔子出行坐的是牛车。从文化旅行角度深入理解教育家孔子
“类的教育”,会发现,孔子的“有教无类”是在“华夷之辨”基础上提出来的。与尚力争胜的主流不同,孔子创设私学,和弟子们周游列国,代步的牛车很慢,但是对于文化史的发展来说,是“快进”(快速促进)。
儒家
“春秋笔法”发明人孔子非常喜欢《易经》。“易”有三义:简易、不易、变易。《春秋》写得很建简单,而《春秋》“三传”则在历史的“变易”中写出了“不易”。
《易》曰:
“易简而天下之理得。”《易传·系词》说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自先秦起,“阳儒阴法”是我国政教特点。法家是主张取消教育的,统治者在施政之中用“取消”的方法做教育,一边做一边取消,这在历史上,是很奇特的景观。
“席不暇暖”的孔子是一位追求真理的思想家,通过儒家经典怎么说“天”,给我们今人贡献了“空间”思维,从而启发今人从事广域性的“类的教育”。
三、经典化:公共品转化为专业技术作品
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说明办学者孔子对真理的追求很执着。
经典化第一步
:《孟子》十分推崇孔子。
经典化第二步
:汉武帝
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《论语》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。
孔子编写《春秋》,他的历史哲学具有实践性,
“性与天道”是他的表达。“天”相当于先秦“泰一(太一、大一)神”(任继愈主编《中国哲学发展史》先秦卷、李申《中国儒教史》上卷)。李申认为“一个人在医院、在看守所、在家里、在邮电局等等地方都用他的姓名,一个人的姓名记载在许多地方,这是‘多’。但是他还是他,是同一个人。天也是一样,被记载在不同的地方,可天的实体就是一个,是确定的。”语言可不可以和实在匹配,这是西方哲学真理论的关键。
《四库全书》是本节作文献搜索的范围。
“天”在《四库全书》里的应用情况,一共
82064
条,最多的一条有
265
处匹配。其中,天下:
55571
条;天子:
37867
条;天道:
11674
条;天命:
10669
条;上天:
10598
条。
其实,《论语》中关于
“天命鬼神”的很多。而谈到“性”的只有《阳货》章“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”一句,而后儒却多所发明。还有就是,《论语》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,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,所谓——
子贡曰:
“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;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。”(《公冶
长》)
后儒对于
“天道”津津乐道。说明,就算如唯物论者所言:孔子对神的“不语”、敬而远之,也并不抹杀后儒对幽界的兴趣。儒教又称礼教,礼就来源于祭祀。
孔子
“不语”正是为了“明于天人之分。”天以无言之教示人,法天是人(君子)的当然之责。知和行的主体都是人(君子),这个有缺陷的主体又是天与人的分隔。统一于君子(小群)又分隔于人(大众),这就是儒家为什么主张君子儒的原因。由此,孔子说:
“知之为,知之;不知为,不知;是知也。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
孔子所说的
“学”和“习”,是德性论意义的,讲的是修身养性;“习”是实训或练习。
子曰:
“莫我知也夫!”子贡曰:“何为其莫知子也?”子曰:“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学
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
?”(《宪问》)
经典化第三步:宋明理学和心学对孔孟之道的发展。
下学上达:朱熹注解释为下学学人事,上达达天命。孔子倡导
“为己之学”。
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(《论语·学而》)
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”子曰:“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”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
《论语
·阳货》有紧贴着的两句“子曰”一为“乡愿,德之弃也”,一为“道听而涂说,德之弃也。”孔子反对乡愿,因为乡愿是行在人面前、听从人的好好先生;孔子反对道听途说,不尚虚言空谈,特别让弟子不要听人与人之间的传说,与这个世界苟同,而要敬畏天命、圣人之言和大人,并躬行之。
孔子躬行并倡导的学习是
“为己之学”,贯穿人生始终。
子曰:
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
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
”(《为政》)
经典化第四步(没有转化为唐有为的专业技术作品,惨败):
《孔子改制考》的作者康有为发起
“孔教会”,力图挽回儒教作为宗教的地位,最终失败。
四、
小结
:《
论语
》《
孟子
》
等
不靠逻辑的中国教育经典告诉我们什么?
第一、实践为本。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私学、搞体制外社会创新的孔子,在教育方面,将教学和实习并重,强调
“为己之学”,批评“乡愿”,说那是没有人格操守的知识分子,甚至不应该叫他们“知识分子”。
第二、上升为史学。禁得起历史检验,经过各种思潮洪流的冲刷和涤荡,更加显出孔孟之道的正确性或
“韧性”。当然,孔子也有历史“污点”。看过周润发主演的电影《孔子》的人,可能对美女南子(由周迅饰演)的印象很深。他们交游这件艳遇之事记载在《论语》中——
子见南子,子路不说。夫子矢之曰:
“予所否者,天厌之!天厌之!” (《论语·雍也》)
子曰:
“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?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
公共性。深得
“为己之学”堂奥的学者贡献集体智慧,共同参与创作,重视作为公共品的教育,而不在专业技术作品上署名。《论语》不是孔子一个人的语录,是在孔子死后才成书的,是儒家学派的集体创作,《孟子》的执笔者也不是孟子一个人。
(
2022.9.27
写于新疆石河子
147
团)
法学社工网·法务社会工作 电话:0991-2844440 地址:新疆阿克苏市政务服务中心一号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
技术支持:
益闻联播
法与公益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
我的
关于我们